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关于小孩子打人的提问

论坛:小小江湖作者:时有时无发表时间:2013-12-30 13:29
 当时转给了有同样困扰的朋友。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,转给你看一下。
 
 
先是有人提问:@幸福一如初见
儿十三个月,今天要拿一样不能玩的东西,被我制止后很生气,竟然打我,我说打人不文明,他还是打了几下。平时觉得跟他说话他能懂,所以一会要喝奶的时候,我说“刚刚打妈妈,现在妈妈生气了,不给你奶喝了。”他就很委屈的哭了。是不是这样说不对,请问@王人平 王老师 正确的方式该怎么处理?
王人平回复:1、给这么小的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是父母的责任。把不能玩的东西置于孩子可触及的范围是父母的失职。2、允许孩子生气,重要的不是告诉孩子“打”不对,而是帮孩子识别自己的感受,更恰当的表达自己。4、喂奶是父母最基本的责任,拿这事要挟或惩罚孩子,会让孩子感受到有条件的爱而失去安全感。
 
然后武志红作了回复:
@王人平 老师是解决问题的大师,我讲点原则与理论。一,站在孩子的角度看,就会看到,婴儿只是觉得他做事情被阻挡了,要破除阻挡,而打妈妈;第二,妈妈从自己的中心出发,才觉得是被攻击了。孩子和妈妈,是不同的两个人,必然会发生各种冲撞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是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。心理学有一个概念:心智化。即大人将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,这时孩子会被理解,若有冲突,那份张力瞬间会被化解。这需要妈妈站在孩子的角度,才能做到。譬如这位妈妈可以说:你想拿这个东西,被阻挡了,所以很生气是吗?准确表达孩子的心声之后,妈妈再说自己的话,做自己的事。对小孩子而言,另一概念很重要--客体使用。即,孩子能相对自由地使用妈妈等人与物。这会被国人看成溺爱,但溺爱是大人从自己出发,而客体使用是允许孩子伸展自己的手脚,并在此过程中使用他人。这是活力能自由流动的根基,太限制孩子就破坏了活力。限制,才是国人对孩子的主流。客体使用是心理学大家温尼科特的概念,他还提出,妈妈要做孩子好的容器。孩子在这个容器中伸展手脚,试错,偶尔攻击妈妈,但都得以抱持,那么,孩子的原始活力就会在妈妈的这个容器得以人性化实现。特别想说一句:当具体谈到一位父母的做法,请大家不要攻击,让我们共同成为一个好容器。概括性说法:一,站在孩子角度看孩子;二,总站在自己角度看孩子,很容易觉得被孩子攻击,这是大人自恋;三,如总觉得被攻击且控制不住地还击,是因自己做孩子时被这样对待;四,接纳孩子包容孩子,将孩子的感受说出来;五,创造性做好保护措施,而不是轻易就去弄孩子,这考验父母心智。
 
标签: 添加标签

1 / 0

发表回复
 
  • 标题
  • 作者
  • 时间
  • 长度
  • 点击
  • 评价
  •   谢谢
  • 想你想的我变态 
  • 2013-12-31 08:44
  • 212
  • 1439
  • 0/0
  •   谢谢
  • 想你想的我变态 
  • 2013-12-31 08:42
  • 25
  • 1299
  • 0/0

京ICP备14028770号-1